五河县十六届人大代表张源浩反映:当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形成主体多元、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,大大改善了以往的农业基础条件,为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,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,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解决,并就此提出了针对性建议。
一、存在问题
(一)思想认识上重视不够。部分干部群众对进行大规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紧迫感不强,少数单位协调配合意识不强,有限的人力、物力、财力没有得到有效整合,没有形成工作合力。
(二)农田水利总体规划不科学。县水利局、国土局、开发办、农委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形成了各自为政的局面,在水系配套和农田改造整理方面,没有搞好相互衔接,使得镇与镇,村与村之间的水系不能有效贯通。
(三)施工标准低、配套设施不完善。由于国家投资资金有限,加之目前一家一户土地经营模式,田间需要配套的建筑物多,在总投资不变的情况下,存在着单位建筑物标准不高、配套密度不够的现象,还不能完全达到治理区群众的满意。
(四)工程管护亟待加强。虽然建立了三级管理网络,配备水管员,但因小农水工程点多面广,远离村庄,一些侵占、损坏水利设施的行为时有发生,严重影响了水利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。
(五)水利工程项目组织实施难。突出表现在房屋拆迁、树木砍伐、施工道路、挖土弃土等,涉及到的农民不予配合,导致目前水利工程建设矛盾多,实施艰难。
二、几点建议
(一)提高思想认识,加强组织领导。一要把水利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。充分认识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,增强忧患意识,切实把解决好水的问题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,提高认识,统一思想,认清形势,抢抓机遇。二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,落实发展责任。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任务与各乡镇目标考核挂钩,将该项工作列入各乡镇年终主要目标之一进行考核。各乡镇党委、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的领导,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,做到主要领导负总责,分管领导具体抓,认真分配任务,层层建立责任制,层层抓落实,把任务落实到单位和个人。三要凝聚各方面力量,调动各部门和乡镇积极性,尤其是要把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,研究新形势下人民群众参与治水的政策机制,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、支持和参与水利建设,多部门协调配合、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。
(二)重视农田水利总体规划,科学制定规划方案。加强农田水利建设,规划是基础。要结合我县整个水系现状,高起点、高标准编制全县农田水利建设总体规划。根据总体规划的要求,研究出台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实施意见。要本着“统筹兼顾、突出重点、分步实施、讲求实效”的原则,既考虑长远又兼顾目前,做到分阶段、分重点逐步推进我县农田水利建设,极力避免农田水利建设盲目性和短期性行为,力争较短时间内改变全县水利设施现状。
(三)科学管护,突出重点,加大基础设施治理力度。一是要解决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与管护的长效机制问题。切实改变“重建轻管”的思想观念,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后期维护的扶持力度,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水利设施建设与管护的积极性,确保农田水利设施长期稳定运行。二是要加大在建水利工程的质量监督力度,逐步完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体系,坚持高标准、严要求,完善工程开工、质量监控、竣工验收制度,严格执行工程质量问题责任追究制。确保农田水利设施治理一处、成功一处,建设一方、造福一方。
(四)用足用活政策,多渠道加大投入。要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导、其他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层次、多渠道、多元化的新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机制。一要积极争取国家项目和资金。相关部门要抓住国家大幅度增加对水利建设投入的机遇,加强与上级有关部门的联系和沟通,用足用好国家惠农政策,积极争取国家重点项目和资金支持。二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。要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对水利发展的保障作用,逐年增加并及时划拨专项资金,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,并确保资金专款专用。三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。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中的作用,积极引导企业、个人、民间组织等出资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。
(五)重视人才队伍建设,完善水利服务体系。要强化水利人才队伍建设,完善水利服务体系,适当增加专业技术人员的编制,严格进人渠道,杜绝非专业人员挤占专业岗位,确保专业技术人员工资待遇,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,促进全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事业健康有序发展。